AI书写:文学创作还是文字游戏?
面对AI人工智能写作的出现,不少人惊呼,在不久的将来,AI人工智能有可能会替代专业作家的创作。连不少作家也认为,在AI文字处理系统的强大压迫下,作家的生存空间将会变得越来越逼仄。如果不拿出一点独门秘籍,必将会被AI写作所吞噬。AI在文学创作方面果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吗?这可能还是个需要讨论的问题。
AI写作的横空出世,的确给作家群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:AI模型中的DeepSeek反应迅捷,功能强大,短短十几秒内,便能根据“指令”输出一首诗歌或一篇短篇小说。这种惊人的工作速度确实会给以文字为生的作家带来莫名的挫败感。客观地说,DeepSeek的写作,有时尽管不是那么太靠谱,但多数情况下所输出的文字也洋洋洒洒,颇有几分文学作品的气度。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,它比没有受过专门写作训练的人写得还要好,至少在形式上张弛有度。然而,据此是否就能得出一个结论: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模型,在当下或者说不久的将来可以替代专业作家的创作,成为未来文学创作的主力军?
人工智能与人类作家对虚构的定义不同
要回答好这个问题,应该先解决另外的一个问题,即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模型写作,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写作?从表面上看,它所输出的文本与作家创作出来的文本很类似;它对自己所输出文本思路的阐释与梳理,与作家的思维理路也极为近似,这是否表明二者就是同一种性质的创作?其实不可以这样笼统地认识与归类。原因是,人工智能模型的写作能力无论是高还是低,它所输出的文本都算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创作。如果非要划分种类的话,它也只能归属于文字游戏的范畴。
这个结论的得出,主要基于如下一种认知纬度:首先,自古以来,文学创作的过程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字组合与输出的过程,其背后一直有着强大的人文背景和精神逻辑链条作支撑。换句话说,任何一个作家的创作凭靠的都不是纯粹的文字技术,而是长期以来的学习积累与人生体悟,二者缺一不可。其次,文学创作这件事说到底,它就是作家对自身所处世界的一种解读与塑造。而这种解读与塑造又往往是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联系在一起的。这就决定了作家在与世界对话时,遵循的并非临摹或再现的原则,而是带有作家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意志的一种虚构。
作家用文字所塑造出来的世界无疑具有两大特性,虚构性以及虚构的合理和真实性。说得更确切一些的话,作家的虚构是基于对现实世界理解的基础上,又根据心灵的需要,塑造出来的一个更理想、更深刻、更真实,或者说在这个现实世界中理应存在但又尚未存在的世界。正如希利斯·米勒所说:“每一部作品都虚拟地实现了‘真实世界’中未实现的一种可能性。对真实世界而言,每一部作品都是无法取代的、有益的补充。”这段话的意思是,“真实世界”中的一些“真实”,只有通过文学作品才能够得以实现,所以他断言,“每一部文学作品”都是“真实世界”无法取代的补充。
显然,文学作品最独特之处,就在于它能够在“真实世界”,即现实世界之外,虚构出一个比“真实世界”更真实的世界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模型似乎也是如此,即它也能够像作家一样通过文字输出,为人们展示出一个与现实世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虚构世界,而且它的这个世界里也是天、地、人、物,样样不缺。这是否意味着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模型的创作,与作家的创作是一种完全可以重合的创作?
当然不是。这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创作:作家对世界的虚构,是建立在真实体验基础上的虚构。这种虚构看上去是虚构的,其实它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一种更高维度的真实,即属于真实的虚构。而AI的虚构则没有这种复杂的精神逻辑与运演过程,它就是一种纯粹的虚构,即虚空的虚构。二者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分野,主要在于与有血有肉的人相比,AI的特点是它自身没有认知功能,尽管它在面向世界、面向人类说话,但它自身并不知道世界是什么样子,人是什么样子,爱情是什么样子,所谓的真假美丑是什么,它统统不知道。说到底,它仅仅是一个只会处理数据的机器,既没有思想,也没有灵魂,更没有情感,只是在程序的操控下,模仿着人的样子在思考和说话而已。假如“文学是人学”这个命题还不能被推翻的话,没有“人味”的AI创作只能被命名为“机器文学”——AI输出的文本尺码哪怕再精确、做工再精细,依然不能算是文学创作。
无标签
专业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