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在工作中多多少少听到过诸如“痛点”、“爽点”、“卖点”……这样的一些概念,它们其实是从消费者、产品、场景等视角出发的,品牌营销影响消费者决策的一些“关键点”。此前,我们详细介绍了消费者决策理论模型,本文就再带大家好好地厘清营销中的那些“关键点”。
一、痛点Pain Point:刚性需求和极致困扰
痛点指用户在日常生活或使用产品过程中遇到的持续性困扰、未满足的迫切需求或情感层面的负面体验。这些问题往往真实存在、高频发生,且直接影响用户的体验和满意度。痛点不仅是用户需求的直接体现,更是品牌或产品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、提供价值的关键切入点。
痛点可以按照重要性来分类:
核心痛点:直接影响用户基本需求的痛点,如生存、安全需求。
次生痛点:解决主要问题后衍生的新需求,如购买家电后的安装服务缺失。
潜在痛点:用户尚未意识到的未来需求,需通过市场教育激活,如智能家居的隐私保护需求。
痛点还可以根据来源和性质进行分类:
功能性痛点:产品或服务无法满足基本功能需求,如手机拍照模糊、软件频繁崩溃。
情感性痛点:使用过程中引发的负面情绪,如选购商品时信息不透明令消费者担心买到假货。
经济性痛点:消费者的预算与产品价格之间的矛盾,如高端护肤品价格昂贵让普通用户难以承受。
体验性痛点:使用流程或服务中的不便与麻烦,如医院挂号排队时间长影响就医效率。
社会性痛点:社会趋势或群体压力引发的需求未被满足,如“社交焦虑”导致年轻人渴望更便捷的线上社交工具。
一般来说,痛点对企业的市场营销具有以下价值:
提升用户满意度:解决痛点可增强用户信任,提高复购率。
优化产品设计:通过痛点分析,企业能针对性改进功能或服务。例如,滴滴打车通过解决“打车难、费用高”的痛点,重塑出行行业。
制定精准营销策略:痛点是广告文案的核心,如“怕上火喝王老吉”直接关联“饮食后身体不适”的痛点。
建立竞争优势:解决行业普遍痛点的企业更容易脱颖而出,如特斯拉通过“续航焦虑”痛点切入电动车市场。
【策略建议】
在信息过载时代,痛点=品牌切入市场的黄金机会,品牌需以用户痛点为支点,通过“精准识别→场景化验证→系统化解决”三步闭环,将问题转化为商业机会。
为此,品牌可以通过以下路径挖掘痛点:
深度共情:用“用户旅程地图”还原痛点场景。
数据驱动:分析投诉、退货、流失用户数据定位痛点。
快速验证:通过MVP(最小可行性产品)测试痛点解决方案。
记住:痛点的本质是用户未被满足的“渴望”,品牌需以“解决者”身份出现,将痛点转化为用户选择品牌的理由。
二、痒点Itch Point:潜在需求与体验升级
痒点是指用户潜在的需求或欲望,这些需求并非刚需,但能够激发用户的兴趣、好奇心或向往感,促使用户产生“想要”的冲动。痒点通常与用户的情感满足、身份认同、社交归属或生活品质提升相关,是品牌通过创造“非必要但令人向往”的体验,推动用户从“需要”走向“想要”的关键杠杆。
痒点可以按照来源和性质分类:
身份痒点:通过产品彰显身份或价值观,如奢侈品的“社交符号”属性。
情感痒点:用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情感缺失,如“渴望被认可”“追求独特性”。
审美痒点:对高颜值设计或艺术化体验的追求,如家居品牌“造作”的北欧风产品
体验痒点:对差异化体验的追求,如“盲盒经济”带来的未知惊喜感。
创新痒点:对新技术或新体验的探索欲,如“AR试妆”“元宇宙社交”。
一般来说,痒点对企业的市场营销具有以下价值:
创造新需求:通过挖掘潜在欲望,开辟细分市场,如“轻奢品牌”)。
差异化竞争:用创新或情感诉求避开同质化竞争,如“网易云音乐”的“音乐社交”)。
提升溢价能力:满足身份或情感需求的产品可溢价,如苹果的“果粉文化”)。
【策略建议】
痒点=品牌突破用户理性防线的“钩子”。企业可以通过以下路径构建痒点:
1、洞察隐性需求:用“用户行为数据分析”发现潜在欲望(如夜间经济崛起催生“助眠产品”)。
2、制造情感溢价:将产品与“向往感”绑定(如“轻奢”概念提升客单价)。
3、设计成瘾机制:通过“间歇性奖励”(如盲盒随机性)持续激活欲望。
记住:痒点的本质是让用户从“需要”走向“想要”,通过创造“非必要但令人向往”的体验,将品牌转化为用户生活方式的延伸。
专业~